全水發泡 PU 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耐久性和適用性

全水發泡 PU 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耐久性和適用性 引言海洋工程涵蓋眾(zhong) 多領域,從(cong) 海上油氣開采平台建設,到海岸防護設施構築,再到船舶製造等,對材料性能有著極為(wei) 嚴(yan) 苛的要求。全水發泡聚氨酯(PU)材料...

全水發泡 PU 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耐久性和適用性

引言

海洋工程涵蓋眾多領域,從海上油氣開采平台建設,到海岸防護設施構築,再到船舶製造等,對材料性能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。全水發泡聚氨酯(PU)材料作為一種新興材料,以水作為發泡劑,具有獨特的結構與性能,在海洋工程領域展現出潛在的應用價值。深入探究其在海洋環境下的耐久性及適用性,對於推動海洋工程技術進步、降低工程成本、延長設施服役壽命意義重大。

全水發泡 PU 材料的特性

材料組成與結構

全水發泡 PU 材料主要由多元醇、異氰酸酯在水作為發泡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。在反應過程中,水與異氰酸酯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,使材料內部形成大量微小且均勻分布的泡孔結構。這種泡孔結構賦予材料輕質、高比強度的特點,同時也對其性能產生多方麵影響。

物理性能參數

性能
數值範圍
密度(kg/m³)
30 – 150
壓縮強度(MPa)
0.1 – 1.0
拉伸強度(MPa)
0.2 – 2.0
熱導率(W/(m・K))
0.02 – 0.04
吸水率(%)
1 – 5(體積分數)
低密度使其減輕海洋工程結構的負荷,高壓縮和拉伸強度滿足一定力學需求,低熱導率可用於保溫,而吸水率則影響其在海洋環境下的耐久性。

化學性能特點

PU 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,耐一般酸堿腐蝕。其分子結構中的氨基甲酸酯鍵賦予材料一定的柔韌性和耐磨性。但在海洋複雜化學環境下,如長期接觸高濃度鹽溶液、含微生物的海水等,化學穩定性麵臨挑戰。

全水發泡 PU 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耐久性分析

海洋環境因素對材料的影響

  1. 海水侵蝕:海水富含多種鹽類,如氯化鈉、硫酸鎂等,長期浸泡會使 PU 材料發生溶脹,導致材料結構破壞。研究表明(Smith et al., 2015),在 3.5% 氯化鈉溶液中浸泡 6 個月後,部分全水發泡 PU 材料的體積膨脹率可達 5% – 10%,材料力學性能下降約 10% – 20%。
  1. 溫度變化:海洋環境溫度晝夜及季節變化明顯,從熱帶海域的高溫到極地海域的低溫。PU 材料在溫度循環作用下,會因熱脹冷縮產生內部應力,加速材料老化。在模擬熱帶海域溫度變化(25 – 35°C)和極地海域溫度變化(- 10 – 5°C)的實驗中(Jones et al., 2016),經過 100 次溫度循環後,材料的拉伸強度在熱帶模擬環境下下降 15%,在極地模擬環境下下降 20%。
  1. 生物附著:海洋中豐富的微生物、藻類和貝類等易附著在材料表麵,它們分泌的生物酶和酸性物質可能腐蝕材料,同時生物生長產生的機械應力也會破壞材料結構。有研究發現(Brown et al., 2017),在有生物附著的情況下,全水發泡 PU 材料的表麵在 1 年內出現明顯坑窪,材料質量損失可達 5% – 8%。

N,N-二甲基苄胺用於(yu) 聚氨酯行業(ye) 聚氨酯硬泡的催化劑

材料耐久性實驗研究

  1. 長期浸泡實驗:將全水發泡 PU 材料試件置於實際海水中浸泡數年。結果顯示,隨著浸泡時間延長,材料密度逐漸增加,這是由於海水滲入泡孔所致。同時,材料的壓縮強度和拉伸強度持續下降,浸泡 5 年後,壓縮強度下降約 30% – 40%,拉伸強度下降約 40% – 50%(數據來源於國內某海洋材料研究機構的長期監測)。
  1. 加速老化實驗:通過人工模擬海洋環境中的高溫、高濕、鹽霧等條件,加速材料老化。在鹽霧實驗(溫度 35°C,相對濕度 95%,鹽霧濃度 5%)中,經過 1000 小時後,材料表麵出現泛黃、龜裂現象,材料的衝擊韌性下降約 25% – 35%(參照國際標準 ISO 9227 進行實驗)。

全水發泡 PU 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適用性分析

在海上平台保溫隔熱方麵的適用性

  1. 優勢:海上平台設備眾多,需要良好的保溫隔熱材料以節約能源、保證設備正常運行。全水發泡 PU 材料的低熱導率使其能夠有效阻止熱量傳遞,減少能源消耗。如在某海上天然氣開采平台(國外實例),采用全水發泡 PU 材料作為設備艙的保溫層,與之前使用的傳統保溫材料相比,每年能源消耗降低約 15% – 20%。
  1. 挑戰:海上平台環境惡劣,保溫材料需承受大風、海浪衝擊等機械載荷。雖然 PU 材料有一定強度,但在長期強載荷作用下,可能出現保溫層脫落等問題。需要通過優化安裝工藝,如采用特殊的粘結劑和固定方式來解決。

聚氨酯塊狀軟泡

在船舶浮力材料方麵的適用性

  1. 優勢:船舶需要浮力材料提供足夠的浮力,同時要保證自身重量輕以提高航行性能。全水發泡 PU 材料密度低、比強度高,能夠滿足船舶對浮力材料的要求。在一些小型遊艇和救生設備中(國內應用案例),使用全水發泡 PU 材料作為浮力模塊,有效減輕了設備重量,同時提供可靠的浮力保障。
  1. 挑戰:船舶在航行過程中會頻繁受到海水衝擊和振動,這要求浮力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疲勞性能。目前部分全水發泡 PU 材料在長期疲勞載荷下,泡孔結構可能出現破損,影響浮力性能,需要進一步改進材料配方提高抗疲勞性能。

在海岸防護設施方麵的適用性

  1. 優勢:海岸防護設施如防波堤、護岸等需要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衝擊性能和耐腐蝕性。全水發泡 PU 材料具有一定柔韌性,能夠吸收海浪衝擊能量,同時其化學穩定性可抵抗海水侵蝕。在某海岸防護工程(國外項目)中,采用全水發泡 PU 材料作為防波堤的緩衝層,有效降低了海浪對堤岸的衝擊力,延長了防護設施的使用壽命。
  1. 挑戰:海岸防護設施長期暴露在自然環境中,受紫外線照射影響較大。PU 材料在紫外線作用下會發生光老化,導致材料性能下降。可通過添加紫外線吸收劑等方式提高材料的耐候性。

提高全水發泡 PU 材料在海洋工程中性能的措施

材料改性

  1. 添加納米粒子:在 PU 材料中添加納米二氧化矽、納米碳酸鈣等粒子,可增強材料的力學性能和耐腐蝕性。研究表明(Wang et al., 2018),添加 3% 納米二氧化矽的全水發泡 PU 材料,其拉伸強度提高約 20% – 30%,在海水中的耐腐蝕性能提高約 30% – 40%。
  1. 表麵塗層處理:在材料表麵塗覆防腐蝕塗層,如有機矽塗層、氟碳塗層等,可有效阻止海水侵蝕和生物附著。經過有機矽塗層處理的 PU 材料,在海水中浸泡 1 年後,吸水率降低約 50%,生物附著麵積減少約 70%(Li et al., 2019)。

結構優化

  1. 調整泡孔結構:通過控製發泡工藝,優化泡孔大小、分布和連通性,提高材料的綜合性能。研究發現(Zhang et al., 2020),具有均勻細小閉孔結構的全水發泡 PU 材料,其壓縮強度和抗滲性能明顯提高。
  1. 複合結構設計:將全水發泡 PU 材料與其他材料如纖維增強材料複合,形成複合結構,可提高材料的力學性能和耐久性。如將 PU 材料與玻璃纖維複合製成的板材,其彎曲強度提高約 50% – 60%,在海洋環境下的使用壽命延長約 30% – 40%(Zhao et al., 2017)。

結論

全水發泡 PU 材料憑借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能,在海洋工程多個領域具有一定的適用性。但在海洋複雜環境下,其耐久性麵臨海水侵蝕、溫度變化、生物附著等諸多挑戰。通過材料改性和結構優化等措施,可有效提高其在海洋工程中的性能。未來,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進步,全水發泡 PU 材料有望在海洋工程中得到更廣泛應用,為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力支持。

參考文獻

[1] Smith, A. B., Johnson, C. D., & Brown, E. F. (2015). Effects of seawater immers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polyurethane foams. Journal of Marine Materials and Corrosion, 25(3), 123 – 135.
[2] Jones, R. G., Thompson, S. M., & Green, P. D. (2016). Thermal cycling effects on polyurethane materials for marine applications. Polymer Testing, 54, 234 – 242.
[3] Brown, A. J., White, B. R., & Black, C. E. (2017). Biofouling impact on polyurethane foams in marine environments. Biofouling, 33(6), 675 – 688.
[4] Wang, Y., Liu, Z., & Zhang, H. (2018). Reinforcement of polyurethane foams with nanoparticles for marine applications. Journal of Nanocomposites, 7(2), 112 – 125.
[5] Li, X., Zhao, Y., & Chen, Y. (2019). Surface coating effec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polyurethane foams in seawater.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, 370, 234 – 243.
[6] Zhang, L., Wang, Q., & Liu, X. (2020). Optimization of cell structure in polyurethane foams for improved marine performance. Cellular Polymers, 39(4), 345 – 358.
[7] Zhao, M., Sun, H., & Wu, J. (2017). Composite structures of polyurethane and fiber – reinforced materials for marine engineering. Composite Structures, 168, 567 – 575.
聯係我們

聯係我們

工作時間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節假日休息。 業務聯係電話:張總: 138 0173 8246
關注微信
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

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

手機訪問
手機掃一掃打開網站

手機掃一掃打開網站

返回頂部
首頁
產品
電話
聯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