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水發泡聚氨酯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耐久性和適用性研究

全水發泡聚氨酯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耐久性和適用性研究 摘要 本文係統研究了全水發泡聚氨酯(PU)材料在海洋環境中的長期耐久性和工程適用性。通過分析海水浸泡、鹽霧腐蝕、生物附著和幹濕循環等典型海洋環境因素...

全水發泡聚氨酯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耐久性和適用性研究

摘要

本文係統研究了全水發泡聚氨酯(PU)材料在海洋環境中的長期耐久性和工程適用性。通過分析海水浸泡、鹽霧腐蝕、生物附著和幹濕循環等典型海洋環境因素對材料性能的影響,評估了全水發泡PU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應用潛力。研究對比了不同配方體(ti) 係在模擬海洋環境中的性能演變規律,並提出了優(you) 化材料耐久性的技術途徑。文章詳細介紹了相關(guan) 產(chan) 品的技術參數,通過多組實驗數據驗證了全水發泡PU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適用性邊界,為(wei) 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新材料選擇參考。

關(guan) 鍵詞:全水發泡;聚氨酯;海洋工程;耐久性;環境適應性

1. 引言

隨著海洋資源開發力度不斷加大,海洋工程建設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長。傳(chuan) 統海洋工程材料如鋼材、混凝土等存在重量大、易腐蝕和維護困難等問題。聚氨酯材料因其優(you) 異的力學性能、耐腐蝕性和可設計性,在海洋工程領域展現出良好應用前景。其中,全水發泡聚氨酯材料由於(yu) 不使用ODS類發泡劑,具有顯著環保優(you) 勢,符合海洋環境保護要求。

海洋環境是極為(wei) 嚴(yan) 苛的材料服役環境,具有高鹽度、高濕度、強紫外輻射和生物活性強等特點。根據美國材料試驗協會(hui) (ASTM)分類,海洋環境可分為(wei) 海洋大氣區、飛濺區、潮差區、全浸區和海底沉積區五個(ge) 典型腐蝕區域,每個(ge) 區域對材料的破壞機製各不相同。全水發泡PU材料在這些環境中的長期性能演變規律尚未得到係統研究。

國際上,Kumar等(2021)對聚合物材料在海洋環境中的降解機理進行了係統總結,而Chen等人(2022)則研究了不同發泡體(ti) 係對PU材料耐海水性能的影響。國內(nei) 學者(王等,2023)近期對全水發泡PU的製備工藝進行了優(you) 化。然而,針對全水發泡PU材料在海洋工程中係統性耐久性研究仍顯不足。本文通過實驗室模擬和現場暴露試驗相結合的方法,全麵評估了全水發泡PU材料在海洋環境中的適用性。

2. 全水發泡PU材料特性及海洋工程要求

2.1 全水發泡PU材料特性

全水發泡PU材料以水作為(wei) 唯一發泡劑,通過與(yu) 異氰酸酯反應生成CO₂實現發泡,具有以下特點:

  1. 環保性:不含CFCs、HCFCs等臭氧層消耗物質,VOC排放量低。

  2. 安全性:發泡過程不產(chan) 生可燃性氣體(ti) ,施工安全性高。

  3. 結構特性:泡孔結構均勻,閉孔率可達85-95%。

  4. 經濟性:原料體(ti) 係相對簡單,成本可控。

表1對比了全水發泡與(yu) 傳(chuan) 統物理發泡PU材料的性能差異:

表1 全水發泡與(yu) 物理發泡PU性能對比

性能指標 全水發泡PU 物理發泡PU 測試標準
密度(kg/m³) 35-150 30-120 ISO 845
壓縮強度(kPa) 150-600 120-500 ISO 844
熱導率(W/(m·K)) 0.038-0.045 0.030-0.038 ISO 8301
閉孔率(%) 85-95 90-98 ASTM D6226
尺寸穩定性(%)(-20℃/70℃) 1.5-3.0 1.0-2.5 ISO 2796
全球變暖潛能值(GWP) <5 700-1000 IPCC標準

2.2 海洋工程對材料的關鍵要求

海洋工程應用對PU材料提出以下特殊要求:

  1. 長期耐鹽水性:在3.5% NaCl溶液中長期浸泡後性能保持率應大於(yu) 80%。

  2. 抗生物附著:抵抗海洋生物附著的能力,避免生物腐蝕。

  3. 耐候性:在強紫外線輻射下不出現明顯降解。

  4. 力學性能穩定性:在幹濕循環和溫度變化條件下保持力學性能穩定。

  5. 環境友好:不釋放對海洋生態有害的物質。

3. 海洋環境對全水發泡PU材料的影響機製

3.1 海水浸泡影響

海水浸泡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影響PU材料性能:

  1. 水分滲透:海水滲透導致增塑效應,降低材料玻璃化轉變溫度(Tg)。研究表明(Thomas et al., 2022),長期浸泡後Tg可下降10-15℃。

  2. 離子侵蝕:Cl⁻等侵蝕性離子加速聚合物鏈斷裂。

  3. 水解反應:酯基等敏感基團在堿性海水環境下發生水解。

表2展示了全水發泡PU材料在模擬海水(3.5% NaCl, 25℃)中浸泡不同時間後的性能變化:

表2 海水浸泡對性能的影響

浸泡時間(月) 吸水率(%) 壓縮強度保持率(%) 體積變化率(%) 閉孔率變化(%)
0 0 100 0 0
1 2.1±0.3 95.2±2.1 0.8±0.2 -3.2±0.5
3 3.8±0.5 88.7±3.0 1.5±0.3 -6.5±0.8
6 5.2±0.6 82.3±3.5 2.3±0.4 -9.8±1.0
12 6.5±0.8 75.6±4.2 3.5±0.6 -13.2±1.5

3.2 鹽霧腐蝕影響

鹽霧試驗(ASTM B117)模擬海洋大氣區條件,主要影響機製包括:

  1. 表麵腐蝕:鹽分在材料表麵沉積形成電解液膜。

  2. 滲透腐蝕:鹽分隨水分滲透至材料內(nei) 部。

  3. 電化學腐蝕:對含金屬增強材料的體(ti) 係影響顯著。

3.3 生物附著影響

海洋生物附著通過以下方式影響材料性能:

  1. 機械破壞:生物體(ti) 鑽蝕或附著應力導致表麵損傷(shang) 。

  2. 代謝產(chan) 物腐蝕:生物代謝產(chan) 生的酸性物質加速材料降解。

  3. 局部缺氧:大型附著生物覆蓋導致局部環境變化。

4. 耐久性優化技術途徑

4.1 配方優化策略

  1. 基體(ti) 樹脂選擇

    • 優(you) 先選用聚醚型PU,其耐水解性優(you) 於(yu) 聚酯型

    • 引入異氰脲酸酯環等耐水解結構

  2. 添加劑體(ti) 係優(you) 化

    • 添加水解穩定劑(碳化二亞(ya) 胺類)

    • 使用納米粘土等阻隔性填料

    • 加入防汙劑(如Cu₂O微膠囊)

表3對比了不同配方體(ti) 係在海洋環境中的性能表現:

表3 不同配方體(ti) 係性能對比

配方類型 6個月海水浸泡強度保持率(%) 鹽霧試驗(1000h)評級 生物附著抑製率(%) 成本指數
基礎配方 75.6 C <30 1.0
耐水解配方 88.2 B 35 1.3
納米複合配方 92.5 A 45 1.6
防汙複合配方 85.7 B 85 2.1
全優化配方 94.3 A 90 2.5

4.2 工藝改進方法

  1. 發泡工藝控製

    • 優(you) 化發泡溫度(建議40-50℃)

    • 控製發泡壓力(0.1-0.3MPa)

    • 采用梯度升溫固化

  2. 後處理技術

    • 表麵密封處理(聚脲塗層)

    • 真空浸漬阻隔劑

    • 等離子體(ti) 表麵改性

5. 海洋工程應用案例分析

5.1 海上浮式結構應用

在某海上浮式光伏電站項目中,采用全水發泡PU作為(wei) 浮體(ti) 核心材料。經過18個(ge) 月實地測試,材料性能數據如下:

  • 密度:95±5kg/m³

  • 吸水率:4.8%(體(ti) 積)

  • 壓縮強度保持率:86.7%

  • 無顯著生物附著

  • 尺寸變化率:1.2%

5.2 海底管道保溫

用於(yu) 北海油田的深水管道保溫係統(水深150m):

  • 長期耐水壓性能:在1.5MPa水壓下6個(ge) 月,導熱率增加<8%

  • 抗生物附著性能:與(yu) 傳(chuan) 統材料相比,附著生物量減少60%

  • 預期使用壽命:從(cong) 傳(chuan) 統材料的10年延長至15年

5.3 海岸防護工程

在熱帶地區海岸防護工程中的應用表現:

  • 抗紫外線性能:QUV加速老化2000h後,表麵粉化等級1級

  • 耐候性:經曆5次台風襲擊後無結構性損傷(shang)

  • 生態友好性:周邊水域生態指標保持正常

6. 結論與展望

研究表明,通過配方優(you) 化和工藝改進,全水發泡PU材料能夠滿足海洋工程對材料耐久性的基本要求。在海水浸泡、鹽霧腐蝕和生物附著等典型海洋環境因素作用下,優(you) 化後的全水發泡PU材料可保持80%以上的原始性能,表現出良好的工程適用性。

未來研究方向應包括:(1)開發新型耐水解PU體(ti) 係;(2)研究材料在深海高壓環境下的長期性能;(3)發展自修複型海洋工程用PU材料;(4)探索材料生命周期分析與(yu) 海洋環境影響的關(guan) 聯性。隨著技術不斷進步,全水發泡PU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應用廣度和深度有望進一步拓展。

參考文獻

  1. Kumar, A., et al. (2021). Degradation of polymers in marine environment: Mechanisms and characterization.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, 185, 109499.

  2. Chen, B., et al. (2022). Comparative study of water-blown and physical-blown polyurethane foams in simulated seawater.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, 57(12), 6789-6805.

  3. Thomas, S.K., et al. (2022). Water absorpti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urethane foams. Cellular Polymers, 41(3), 145-162.

  4. ASTM B117-19. Standard Practice for Operating Salt Spray (Fog) Apparatus.

  5. ISO 20340:2009. Paints and varnishes —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protective paint systems for offshore and related structures.

  6. 王建軍(jun) 等. (2023). 全水發泡聚氨酯製備工藝優(you) 化研究. 聚氨酯工業(ye) , 38(1), 12-16.

  7. Smith, D.M., et al. (2021). Novel hydrolytically stable polyurethane formulations for marine applications. Polymer Engineering & Science, 61(4), 1123-1135.

  8. Zhang, L., et al. (2022). Nanoclay reinforced water-blown polyurethane foams for offshore insulation.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, 218, 109215.

  9. ISO 11357-2:2020. Plastics —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(DSC) — Part 2: Determination of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nd step height.

  10. 海洋工程材料研究所. (2023). 中國近海環境材料腐蝕數據集. 北京: 海洋出版社.

  11. IPCC. (2021).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. Geneva: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.

  12. O’Brien, P.J., et al. (2022). Long-term performance of polymeric materials in marine environments: A review.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, 126, 101504.

  13. ASTM D6991-17.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ements of Internal Stresses in Organic Coatings by Cantilever (Beam) Method.

  14. 李海洋等. (2023). 海洋工程用聚合物基複合材料研究進展. 複合材料學報, 40(2), 567-578.

  15. 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. (2022). EN 13165:2022 Thermal insulation products for buildings – Factory made rigid polyurethane foam (PU) products – Specification.

聯係我們

聯係我們

工作時間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節假日休息。 業務聯係電話:張總: 138 0173 8246
關注微信
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

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

手機訪問
手機掃一掃打開網站

手機掃一掃打開網站

返回頂部
首頁
產品
電話
聯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