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氨酯增韌劑在塗料中的增韌作用研究與(yu) 應用進展

聚氨酯增韌劑在塗料中的增韌作用研究與(yu) 應用進展 摘要 本文係統綜述了聚氨酯增韌劑在塗料體(ti) 係中的增韌機理、分類特性及應用效果。通過分析不同類型聚氨酯增韌劑的化學結構、物理參數及其與(yu) 基體(ti) 樹脂的相互作用,...

聚氨酯增韌劑在塗料中的增韌作用研究與應用進展

摘要

本文係統綜述了聚氨酯增韌劑在塗料體(ti) 係中的增韌機理、分類特性及應用效果。通過分析不同類型聚氨酯增韌劑的化學結構、物理參數及其與(yu) 基體(ti) 樹脂的相互作用,闡述了增韌效率的影響因素。研究數據表明,適當選擇和設計的聚氨酯增韌劑可使塗料體(ti) 係的斷裂韌性提高50-300%,同時保持其他關(guan) 鍵性能。文章詳細比較了各類增韌劑的技術參數,並提供了實際應用案例,為(wei) 塗料配方的性能優(you) 化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。

關(guan) 鍵詞:聚氨酯增韌劑;塗料增韌;斷裂韌性;核殼結構;聚合物改性

1. 引言

塗料作為(wei) 重要的表麵保護與(yu) 裝飾材料,其力學性能直接影響使用壽命和防護效果。傳(chuan) 統塗料體(ti) 係常存在脆性大、抗衝(chong) 擊性差等問題,在應力作用下易產(chan) 生裂紋和剝落。聚氨酯增韌劑因其分子結構可設計性強、與(yu) 多種樹脂相容性好等特點,成為(wei) 改善塗料力學性能的有效手段。

聚氨酯增韌劑通過能量耗散、裂紋鈍化和應力轉移等機製提高塗料韌性。根據化學組成和形態結構,可分為(wei) 線性聚氨酯、交聯型聚氨酯、核殼結構聚氨酯等類型。這些增韌劑在保持塗料基本性能的同時,可顯著提升其抗衝(chong) 擊性、柔韌性和耐久性。

近年來,隨著塗料應用領域不斷擴展和環境法規日益嚴(yan) 格,對增韌劑提出了更高要求:高效增韌、不影響固化速度、與(yu) 體(ti) 係良好相容、低VOC等。本文係統梳理了聚氨酯增韌劑的技術發展現狀,分析了不同類型增韌劑的作用特點,為(wei) 塗料配方設計提供參考。

2. 聚氨酯增韌劑的分類與特性

2.1 按化學結構分類

聚氨酯增韌劑可根據其分子結構分為(wei) 以下幾類,表1比較了它們(men) 的主要特性。

表1 不同類型聚氨酯增韌劑的特性對比

類型 代表產品 Tg範圍(℃) 官能團 分子量(萬) 適用體係
線性聚氨酯 Bayhydrol® UH 2590 -30~50 羥基 5-15 水性丙烯酸
交聯型聚氨酯 Impranil® DLU -50~20 NCO/OH 10-30 溶劑型聚酯
核殼結構 NeoPac™ E-106 -60~10 環氧/羧基 20-50 環氧樹脂
超支化聚氨酯 Boltorn® H2004 -40~30 羥基 2-8 多體係通用

線性聚氨酯增韌劑由柔性鏈段(聚醚/聚酯)和剛性鏈段(二異氰酸酯)交替組成,通過分子鏈的伸展和滑移耗散能量。研究表明(Lee et al., 2019),當柔性鏈段含量在60-70%時,增韌效果達到平衡。

交聯型聚氨酯增韌劑含有可反應官能團,能與(yu) 基體(ti) 樹脂形成化學鍵合。這種結構設計可防止增韌劑相分離,提高界麵粘結強度。測試數據顯示(Zhang et al., 2020),適度交聯(交聯密度0.5-1.5×10⁻⁴mol/cm³)的增韌劑效果優(you) 於(yu) 高度交聯或線性結構。

2.2 按物理形態分類

根據在塗料中的分散狀態,聚氨酯增韌劑可分為(wei) 溶解型和分散型兩(liang) 類,表2比較了它們(men) 的典型參數。

表2 不同物理形態聚氨酯增韌劑的性能參數

參數 溶解型 分散型
粒徑 分子級分散 0.1-1.0μm
固含量(%) 30-50 40-60
粘度(mPa·s) 500-3000 100-1000
儲存穩定性 >12個月 >6個月
增韌效率 中等
相容性要求 中等

核殼結構聚氨酯是一類特殊設計的分散型增韌劑,其內(nei) 核為(wei) 低Tg彈性體(ti) ,外殼為(wei) 與(yu) 基體(ti) 相容的聚合物。這種結構可實現應力有效傳(chuan) 遞和大量能量耗散。研究數據表明(Wang et al., 2021),當核殼比為(wei) 60/40至70/30時,增韌效果很為(wei) 顯著。

3. 增韌機理與影響因素

3.1 主要增韌機理

聚氨酯增韌劑通過多種機製提高塗料韌性,圖1展示了這些機製的協同作用。

  1. 剪切屈服:聚氨酯軟段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塑性變形,吸收衝(chong) 擊能量。測試顯示(Li et al., 2020),這一機製可耗散約40-60%的衝(chong) 擊能量。

  2. 銀紋化:增韌劑顆粒作為(wei) 應力集中點,誘發基體(ti) 產(chan) 生大量微細銀紋。根據斷裂力學分析,每立方毫米產(chan) 生10⁴-10⁵條銀紋可使斷裂能提高2-3倍。

  3. 裂紋橋接:增韌劑分子鏈跨越裂紋兩(liang) 側(ce) ,通過拉伸和斷裂消耗能量。分子量越大,橋接效果越顯著。

3.2 關鍵影響因素

聚氨酯增韌劑的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,表3列出了主要因素及其影響程度。

表3 聚氨酯增韌劑效能影響因素分析

因素 影響程度 優化範圍 測試方法
增韌劑含量 ★★★★★ 5-15wt% 衝擊試驗
相容性 ★★★★ Δδ<3.5(MPa)¹/² 溶度參數計算
粒徑分布 ★★★ D50:0.2-0.8μm 激光粒度分析
玻璃化轉變溫度 ★★★★ -40~20°C DMA測試
官能團類型 ★★★ 2-4官能度 化學滴定

研究表明(Kim et al., 2022),當增韌劑與(yu) 基體(ti) 樹脂的溶度參數差(Δδ)控製在2.5-3.5(MPa)¹/²時,既能保證適當相分離形成能量耗散中心,又不致因相容性太差導致宏觀相分離。

界麵粘結強度是另一關(guan) 鍵因素。通過引入反應性官能團(如羥基、羧基、環氧基等),可使界麵粘結能提高3-5倍。原子力顯微鏡測試顯示,改性界麵的斷裂功可達50-100mJ/m²,遠高於(yu) 物理吸附界麵(<20mJ/m²)。

4. 性能測試與評價

4.1 力學性能改善

添加聚氨酯增韌劑後,塗料體(ti) 係的力學性能發生顯著變化,表4對比了典型測試結果。

表4 聚氨酯增韌劑對塗料力學性能的影響

性能指標 未增韌 增韌後 變化率(%) 測試標準
衝擊強度(J/m) 35±5 85±10 +143 GB/T 1732
彎曲應變(%) 1.8±0.3 4.5±0.5 +150 ISO 1519
拉伸強度(MPa) 45±5 38±4 -16 ASTM D638
斷裂伸長率(%) 15±3 65±8 +333 ASTM D638
硬度(擺杆) 0.75±0.05 0.68±0.05 -9 GB/T 1730

數據表明,聚氨酯增韌劑在顯著提高韌性指標(衝(chong) 擊強度、斷裂伸長率)的同時,對剛性指標(拉伸強度、硬度)的影響相對較小,這種選擇性增強特性使其在塗料領域具有獨特優(you) 勢。

4.2 微觀結構表征

掃描電鏡(SEM)觀察顯示,增韌體(ti) 係的斷裂表麵呈現典型的韌性斷裂特征:

  • 基體(ti) 發生明顯塑性變形

  • 存在大量應力發白區

  • 增韌劑顆粒周圍形成空穴

  • 斷裂路徑曲折複雜

小角X射線散射(SAXS)分析證實(Chen et al., 2021),有效增韌體(ti) 係通常具有10-50nm的微相分離結構,這種納米級不均勻性是能量耗散的結構基礎。

4.3 耐久性評價

加速老化測試結果表明,經聚氨酯增韌的塗料體(ti) 係表現出更好的耐久性:

  • 紫外老化1000h後,韌性保持率>85%

  • 濕熱老化(40°C,95%RH)30天後,附著力下降<15%

  • 冷熱循環(-20~60°C)50次無開裂

這種優(you) 異的耐久性源於(yu) 聚氨酯鏈段的化學穩定性和微觀結構的自適應性。

5. 應用案例分析

5.1 工業防護塗料

某重型機械廠在環氧防腐塗料中添加8%的核殼聚氨酯增韌劑(Evonik® VP LS 2378)後:

  • 抗石擊性能提高2級(DIN 55996-1)

  • 低溫(-30°C)柔韌性通過測試

  • 防腐壽命延長至10年以上

5.2 汽車修補漆

水性聚氨酯汽車漆采用BASF® Acrodur DS 3530增韌後:

  • 拋光時間縮短30%

  • 抗飛石衝(chong) 擊性能達Ford® BN 108-02標準

  • VOC排放降低40%

5.3 木器塗料

UV固化木器塗料中添加5%的改性聚氨酯增韌劑(Allnex® Ebecryl 4858):

  • 抗開裂性提高3倍

  • 固化速度不受影響

  • 黃變指數ΔY<1.5(1000h UV老化)

6. 新研究進展

6.1 生物基聚氨酯增韌劑

利用蓖麻油、腰果酚等可再生資源開發的生物基增韌劑已取得進展。研究顯示(Guerra et al., 2022),這類產(chan) 品在保持增韌效果的同時,碳足跡降低30-40%。

6.2 智能響應型增韌劑

具有溫度或pH響應性的聚氨酯增韌劑可根據環境條件調節性能。例如,在受損區域pH值變化時釋放修複劑,實現自修複功能。

6.3 納米複合增韌體係

將石墨烯、碳納米管等納米材料與(yu) 聚氨酯複合,可同時提高韌性和強度。測試數據表明,0.5-1.0%的納米材料添加量可使斷裂能提高50-80%。

7. 結論

聚氨酯增韌劑通過多種機製顯著改善塗料體(ti) 係的韌性性能,不同類型增韌劑各有特點,需根據基體(ti) 特性和應用要求選擇。優(you) 化的增韌體(ti) 係可使塗料在保持其他性能的同時,抗衝(chong) 擊性和柔韌性提高50-300%。未來,生物基、智能化和納米複合技術將進一步拓展聚氨酯增韌劑的應用前景。在實際應用中,建議通過係統試驗確定添加量和配方組合,以充分發揮增韌效果。

參考文獻

  1. Lee, S., Kim, J., & Park, H. (2019). Structure-property relationships in linear polyurethane tougheners for coating applications. 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, 136, 105282.

  2. Zhang, W., Li, Y., & Wang, X. (2020). Crosslinked polyurethane particles as efficient tougheners for epoxy coatings. Polymer, 202, 122692.

  3. Wang, L., Chen, G., & Liu, H. (2021). Core-shell structured polyurethane toughening agents: Design principles and performance. ACS Applied Materials & Interfaces, 13(8), 10215-10228.

  4. Li, Q., Sun, J., & Zhou, D. (2020). Toughening mechanisms of polyurethane-modified epoxy coating systems. 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, 55(14), 5892-5907.

  5. Kim, T., Park, S., & Lee, J. (2022). Solubility parameter-guided design of polyurethane tougheners for acrylic coatings. Polymer Testing, 108, 107487.

  6. Chen, R., Zhang, L., & Zhao, Y. (2021). Nan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urethane-toughened coatings by SAXS. Polymer Characterization, 175, 109204.

  7. Guerra, N., Malmonge, J., & Carvalho, A. (2022). Bio-based polyurethane tougheners from castor oil for sustainable coatings. European Polymer Journal, 162, 110892.

  8. GB/T 1732-2020. 漆膜耐衝(chong) 擊測定法. 中國國家標準.

  9. 張明遠, 李紅梅. (2021). 聚氨酯增韌劑的研究進展及其在塗料中的應用. 塗料工業(ye) , 51(3), 72-80.

  10. 陳誌強, 王立新. (2020). 核殼結構聚合物增韌機理研究. 高分子學報, (5), 512-520.

聯係我們

聯係我們

工作時間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節假日休息。 業務聯係電話:張總: 138 0173 8246
關注微信
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

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

手機訪問
手機掃一掃打開網站

手機掃一掃打開網站

返回頂部
首頁
產品
電話
聯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