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麵活性劑的原理及應用表麵活性劑在體(ti) 外診斷領域有廣泛的應用。如在血細胞分析領域,表麵活性劑常作為(wei) 溶血劑的重要組分,實現不同類型血細胞的計數和分類檢測;在免疫檢測領域,常作為(wei) 潤濕劑和洗滌劑使用。...
表麵活性劑的原理及應用
表麵活性劑在體(ti) 外診斷領域有廣泛的應用。如在血細胞分析領域,表麵活性劑常作為(wei) 溶血劑的重要組分,實現不同類型血細胞的計數和分類檢測;在免疫檢測領域,常作為(wei) 潤濕劑和洗滌劑使用。本文對表麵活性劑的基礎知識進行了概述和總結,對於(yu) 體(ti) 外診斷試劑的開發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(yi) 。
表麵活性劑的概念和特性
表麵活性劑是指能夠使溶液表麵張力顯著降低的物質。表麵活性劑分子結構具有兩(liang) 親(qin) 性,一端由非極性烴鏈(親(qin) 油基)組成,烴鏈長度一般在8個(ge) 碳原子以上,另一端由一個(ge) 以上極性基團(親(qin) 水基)組成。極性基團可以是解離的離子,也可以是不解離的親(qin) 水基團,如羧酸、磺酸、、磷酸、氨基或胺基及這些基團的鹽,或者羥基、酰胺基、醚鍵、羧酸酯基等。
表麵活性劑結構示意圖
表麵活性劑具有吸附性,在溶液中呈現正吸附,當水中表麵活性劑的濃度很低時,表麵活性劑分子在水-空氣界麵產(chan) 生定向排列,親(qin) 水基團朝向水而親(qin) 油基團朝向空氣,從(cong) 而在溶液表麵聚集形成單分子層,溶液表麵層表麵活性劑濃度遠高於(yu) 溶液中的濃度。正吸附改變了溶液表麵的性質,外層呈碳氫鏈性質,降低了溶液的表麵張力,從(cong) 而產(chan) 生較好的潤濕性、乳化性、起泡性等。
表麵活性劑在水中的定向排列
表麵活性溶液與(yu) 固體(ti) 接觸時,也能在其表麵發生吸附,使固體(ti) 表麵性質改變。非極性固體(ti) 表麵呈單層吸附,親(qin) 油基吸附在固體(ti) 表麵而親(qin) 水基朝向空氣,並且吸附量並不隨表麵活性劑濃度的增加而增加,甚至有減少的趨勢。極性固體(ti) 表麵既能單層吸附也能發生多層吸附。在低濃度下,表麵活性劑分子在極性固體(ti) 表麵的吸附曲線為(wei) S形,形成單分子層。當濃度達到臨(lin) 界膠束濃度時,吸附達到飽和而呈現雙層吸附,表麵活性劑分子的排列方向與(yu) 層相反,親(qin) 水基團朝向空氣,吸附量隨著溶液溫度的升高而減少。
表麵活性劑的分類
根據分子結構和極性基團的解離性質,表麵活性劑分為(wei) 陰離子表麵活性劑、陽離子表麵活性劑、兩(liang) 性離子表麵活性劑和非離子表麵活性劑。
不同類型的表麵活性劑結構
陰離子表麵活性劑起表麵活性作用的部分是陰離子,包括高級脂肪酸鹽係肥皂類(硬脂酸、油酸、月桂酸等)、化物類(化蓖麻油、十二烷基鈉等)、磺酸化物類(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鈉、十二烷基環磺酸鈉、肝膽酸鈉等)。
陽離子表麵活性劑起表麵活性作用的是陽離子,其分子結構主要部分是一個(ge) 五價(jia) 的氮原子,因此也稱為(wei) 季銨化合物,如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銨、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等。
兩(liang) 性離子表麵活性劑的結構中同時具有正、負電荷基團,在不同的pH介質中可表現出陰離子或陽離子表麵活性劑的性質,包括卵磷脂、氨基酸型和甜菜堿型兩(liang) 性表麵活性劑。
非離子表麵活性劑在水中不解離,分子中構成親(qin) 水基團的是甘油、聚乙二醇和山梨醇等多元醇,構成親(qin) 油基團的是長鏈脂肪酸或脂肪醇、烷基、芳基等,親(qin) 水基和親(qin) 油基通過酯鍵或醚鍵結合。其種類主要包括烷基葡糖苷(椰油基葡糖苷、月桂基葡糖苷等)、脂肪酸甘油酯(單硬脂酸甘油酯等)、多元醇(蔗糖脂肪酸酯、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、聚山梨酯等)、聚氧乙烯型(Myrij、Brij、Perogol O、Emolphor等)、聚氧乙烯-聚氧丙烯共聚物(Poloxamer)。
表麵活性劑的理化性質
(1)臨(lin) 界膠束濃度
當表麵活性劑的正吸附達到飽和後繼續加入表麵活性劑,其分子則轉入溶液中,因親(qin) 油基團的存在,水分子與(yu) 表麵活性劑分子間的排斥力遠大於(yu) 吸引力,導致表麵活性劑分子自身依賴範德華力相互聚集,形成親(qin) 油基團向內(nei) 、親(qin) 水基團向外在水中穩定分散的膠束。在一定溫度和濃度範圍內(nei) ,表麵活性劑膠束有一定的分子締合數,不同表麵活性劑膠束的分子締合數不同。表麵活性劑分子締合形成膠束的低濃度即臨(lin) 界膠束濃度(CMC)。在CMC時,溶液的表麵張力基本達到低值。不同表麵活性劑的CMC不同,具有相同親(qin) 水基的同係列表麵活性劑,親(qin) 油基越大則CMC越小。在CMC達到後的一定範圍內(nei) ,單位體(ti) 積內(nei) 膠束數量和表麵活性劑的總濃度幾乎成正比。當溶液中表麵活性劑的濃度達到臨(lin) 界膠束濃度時,除溶液的表麵張力外,摩爾電導、粘度、滲透壓、密度、光散射等多種物理性質均會(hui) 發生急劇變化。
膠束的形成
不同形狀的膠束
(2)親(qin) 水親(qin) 油平衡值
通常根據親(qin) 水親(qin) 油平衡值來對表麵活性劑進行選擇,表麵活性劑分子中親(qin) 水和親(qin) 油基團對油或水的綜合親(qin) 和力稱為(wei) 親(qin) 水親(qin) 油平衡值(HLB)。HLB值是一個(ge) 相對值,規定完全無親(qin) 水性石蠟的HLB值為(wei) 0,根據經驗,表麵活性劑的HLB值範圍在0~40,其中非離子表麵活性劑的HLB值範圍為(wei) 0~20。親(qin) 水性表麵活性劑有較高的HLB值(HLB>9),親(qin) 油性表麵活性劑有較低的HLB值(HLB<9)。
表麵活性的HLB值與(yu) 其應用有著密切的關(guan) 係。HLB值在3~6的表麵活性劑適合用作W/O型乳化劑,HLB值在8~18的表麵活性劑適合用作O/W型乳化劑,HLB值在13~18的表麵活性劑適合作為(wei) 增溶劑、分散劑,HLB值在7~9的表麵活性劑適合作為(wei) 潤濕劑、滲透劑。
不同HLB值表麵活性劑的作用
常見表麵活性劑的HLB值
表麵活性劑的應用
(1)增溶劑
水溶液中表麵活性劑的濃度達到CMC時會(hui) 形成膠束,可以使溶液中完全不溶或微溶的物質進入膠束中得到溶解,並成為(wei) 熱力學穩定溶液,起到增溶作用。
(2)乳化劑
表麵活性劑可以降低兩(liang) 種互不相溶的液體(ti) (如油和水)的界麵張力,使其中一相以微滴狀分散於(yu) 另一相中,形成穩定的乳液。經乳化作用形成的油-水分散體(ti) 係包括水包油型(O/W)和油包水型(W/O)兩(liang) 種。
(3)潤濕和滲透劑
潤濕是指固體(ti) 表麵上的氣體(ti) 被水取代的過程。表麵活性劑可以顯著降低水的表麵張力,水在固體(ti) 表麵能夠快速擴散,使潤濕過程快速發生,因此可以作為(wei) 潤濕劑。滲透作用與(yu) 潤濕作用無本質上的區別,前者作用於(yu) 固體(ti) 內(nei) 部,後者作用於(yu) 固體(ti) 外表麵。
(4)分散劑
將不溶性固體(ti) 物質以微小的顆粒均勻地分散在液體(ti) 中所形成的體(ti) 係稱為(wei) 分散體(ti) 或懸浮體(ti) ,這種作用稱為(wei) 分散作用,能使分散作用順利發生的表麵活性劑稱為(wei) 分散劑。表麵活性劑必須具有三種作用才能成為(wei) 良好的分散劑。首先,它必須具有良好的潤濕性能,使液體(ti) 充分潤濕每一個(ge) 固體(ti) 顆粒、取代顆粒中的空氣,進一步使固體(ti) 顆粒碎裂成更小的晶體(ti) 。其次,它必須能顯著地降低固-液之間的界麵張力,增加固-液之間吸附、相容的能力,使體(ti) 係內(nei) 存在的能量降低。後,它必須以水化層或帶電層的形式在固體(ti) 顆粒周圍形成機械強度較高的界麵膜,以阻止固體(ti) 顆粒間的聚集。
(5)起泡劑
氣泡是一個(ge) 熱力學不穩定體(ti) 係,容易因為(wei) 氣泡間液膜層產(chan) 生排液現象和小氣泡穿透大氣泡的合並作用,而使氣泡不斷破裂、泡沫消失。若液體(ti) 中存在表麵活性劑,氣泡表麵能吸附表麵活性劑分子並定向排列,達到一定程度時,氣泡壁就成為(wei) 一層堅固的薄膜,從(cong) 而使氣泡間不易發生合並。同時表麵活性劑在液體(ti) 表麵的定向排列,使液體(ti) 的表麵張力明顯下降,導致氣泡間的內(nei) 壓差降低,因而排液速度減慢。表麵活性劑的上述兩(liang) 方麵作用,降低了氣泡的破裂能力,有利於(yu) 氣泡的形成和穩定存在。
(6)洗滌劑
從(cong) 浸沒在某種介質(多為(wei) 水)中的固體(ti) 表麵除去異物或汙垢的過程稱為(wei) 洗滌,能發揮洗滌作用的化學品稱為(wei) 洗滌劑,洗滌劑多以表麵活性劑作為(wei) 主要成分。洗滌作用較複雜,是表麵活性劑的潤濕、乳化、分散、增溶等綜合作用以及攪拌、揉搓、水流等機械作用的共同結果。